白墙青瓦的徽式“海景房”依山傍水,平坦宽阔的“彩虹路”串联起村庄、田野和山川,不远处,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……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村民李琴明显感到:“家乡越来越美,‘家底子’越来越厚,‘钱袋子’越来越鼓!”
镶嵌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马蹬镇,形如一个张开的巨手拍进湖面,形成了诸多半岛和湖汊,境内湖光山色、旖旎动人,是丹江口水库景观最丰富的区域。同时,这里还有秦楚丹阳大战古战场、欧阳修读书处、淅川坑南遗址等多处人文遗址。然而,守着“天生丽质”的好山好水,看着文化厚重的“风水宝地”,马蹬人却过着“蓬头垢面”的苦日子。
马蹬镇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“腹地”。保水质,生态“绿线”必严守;促民富,环保“红线”不能碰。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共赢?“我们盯准绿色和发展的结合点,立足资源优势,丰富旅游业态,做好‘旅游+’文章,将丹江大观苑、八仙洞等景点周边村落打造成宜居宜游、功能耦合的‘大景区’,景区景点串珠成链,推动全域旅游快速、健康、持续发展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”马蹬镇党委书记夏丹说。
整合旅游、交通项目,对沿路农家乐进行外部立面改造、内部硬件提升;打造沿江休闲长廊,完善旅游公厕、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。“这条10公里长的旅游观光专线,把丹江大观苑景区和石桥、小草峪、苏庄、金竹河等村庄串联在一起,通向山外。”指着脚下这条喷涂红、黄、蓝三色交通标线的“彩虹路”,村民李琴介绍。
漫步在青山绿水间舞动的“彩带”上,步步皆景,处处是画。一排排统一规划、改造的农家乐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;一个个生态停车场、沿江长廊、观景台等旅游配套设施星罗棋布;一辆辆观光大巴川流不息,络绎不绝……
外出务工的小草峪村村民李琴回到村中办起农家乐。每逢节假日,生意火爆,“一房难求”,李琴忙得不亦乐乎。“刚开始,镇里组织我们外出考察,学习经营管理技能;后来,又对规范农家乐服务标准、提升服务品质进行培训,这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。”像李琴一样,目前,马蹬镇共有108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,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。
振兴乡村,诗意栖居,是马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。依托文旅资源禀赋,马蹬做强产业、做美乡村、做精主题,把村庄打造成景区,以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全面振兴。
坚持适地适生原则,在苏庄村,900亩软籽石榴铺满了山冈,乐坏了果农。金竹河村发展艾草1000亩,初步形成了以艾草种植、加工为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,每一个生产流程、每一个加工环节、每一幅图文漫画,都在普及着传统中医药文化;孙庄、张岭种植金银花超3000亩,黄庄村种植益母草600亩,白渡、云岭、关防、葛家沟、青龙、黑龙等村集中连片发展黄姜5000亩……
如今的马蹬,开窗见绿,出门即景。废轮胎、废瓦片摇身变成了村里的景观装饰,旧山墙成了各具特色的书画墙……“悠悠艾香金竹河”“渔舟晚唱,乐在石桥”“移民寻根,桐柏连心”“中秋月儿圆,苏庄石榴甜”“3月28日,白渡看樱花”,一批有产业、有主题、有风景的“网红村”在马蹬涌现,四面八方的游客、网红前来观光打卡。今年“五一”黄金周,“彩虹路”沿线的石桥、小草峪、苏庄、金竹河、青龙、余沟等村旅游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。
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,近年来,淅川县大力实施“文旅兴县”行动,做足“旅游+”融合文章。统筹谋划县域内民宿、农家乐,做好体育、民宿、美食等与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文章,建成一批环山环水的精品民宿,打造新的旅游燃爆点。
目前,淅川已打造星级酒店8家、农家乐700余家。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,2024年,淅川全年接待游客 916 万人次、旅游综合收入超过 72.3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16.8%、43.9%。(康帆)
(责任编辑:张晓波 )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