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财经 > 焦点

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“答卷”亮眼

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

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,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,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。2月22日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、市协同办副主任、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,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,推动“两翼”联动发展,唱好京津“双城记”,产业、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。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,达到10.4万亿元,是2013年的1.9倍,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。

刘伯正指出,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,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,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,北京科技、商务、文化、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.7%上升至2023年的66.1%。

“两翼”联动发展深入推进,绘就雄安新区“未来之城”新画卷。雄安新区“1+4+26”规划体系和“1+N”政策体系基本建立,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。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,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。

聚焦以副辅主、主副共兴,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。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,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。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。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,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;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,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,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,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。

京津“双城记”谱写新篇章。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。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,中关村(000931)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,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。

十年来,北京坚持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,京津冀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,高质量发展动力源(600405)作用持续增强,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.28%,比2013年提高0.85个百分点,持续高于全国。

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,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.5万元/人,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。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.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.7亿元,年均增长率26.5%。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,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.9万次,投资总额2.3万亿元,“北京研发、津冀制造”模式加速形成。

同时,京津冀确定“六链五群”产业协同新格局,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,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,签约项目152个,投资额达1229亿元,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。

刘伯正指出,下一步,京津冀将推动“新两翼”建设协同发力,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,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,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。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,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,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,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,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。唱好京津“双城记”,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,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。

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,将强化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,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,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功能,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,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。落实“六链五群”总体布局,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,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,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
(责任编辑:董萍萍 )
标签: 金色财经
浏览:750
日期:2024-02-26来源:财经要闻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